觀念分享

到底該不該囤貨?

還記得2020年三月左右,Covid疫情剛在加拿大擴散開來的時候,超市也歷經了一場”囤貨“風波,米、麵、麵粉被搶購一空,當時家裡真的沒有米的我,還真的為了買米跑了多家超市。

撇開非常時期不談,很多人平時就有囤貨的習慣,不只是食物,也可能是囤美妝品、衛生紙、藥品等等。會想給大家聊聊囤貨,是因為購物習慣是收納整理的前端。如果沒有良好的購物習慣,即使徹底整理過一次,之後想好好維持,也會很困難。

我認為可以接受的囤貨有三類型

一:完全不囤

這種是極簡主義者的做法,要等到東西用完、家裡完全沒有、需要再用的時候,才會走出家門去購買。對於非必要物品,我會採取這種做法,好處是有時候會發現原本以為一定要的物品,其實沒這麼必要,例如零食(哈哈),但對於有小小孩、或是工作時間很長的人來說,這種方法執行起來會有難度,總不能尿布用完了才奪門而出去買吧…

二:快用完時,購入剛好的量

一樣是用完再買的概念,只是在快要用完的時候才補貨,且重點在於買進需要的量即可。這種做法可以避免無東西可用的窘況,也不會讓家裡物品爆炸。平常看到快用完的物品就寫下來,採買的時候也有個依據。

三:手邊雖有,但有足夠的空間存放

我認為囤貨的底線是有沒有空間存放,舉例來說,如果在超市遇到尿布買二送一的優惠,但想一想家裏已經沒有放下三箱尿布的空間,那我還是認份的只買一箱回家就好。

所謂「存放空間」,不是有地方就放,而是原本這個空間該放什麼,就只能放什麼。看到空間就塞,會失去物品分類的意義,也會發生重複購買的狀況。

購物習慣的控制遠比整理收納還困難,如果心靈上無法戰勝購物慾,用儲存空間來控制採買的量,會是個好選擇。

~~~~~

我最不贊成的,是既沒有需求,也沒有存放空間,純粹因為「想買」的囤貨。家中那些亂七八糟堆放的物品常常是這樣來的,折扣、優惠、限量往往是過度囤貨的原因。不要覺得沒買到錯過很可惜,因為你永遠會遇到更好的。

我曾經也是一到日韓旅遊就是狂買特買的藥妝狂,圖片就是多年前去首爾旅遊的「戰利品」,幾乎擺滿一張queen bed。多次用錢換來的教訓就是,買的時候很爽,可是根本用不完,最後不是網拍低價,轉賣就是放到過期丟棄。囤貨傷錢傷心,何必呢?